形态描述
鉴别特征 个体小,尾巴短,背毛巧克力褐色或黑褐色,腹毛烟灰。后脚面黑褐色,混杂有大量银白色毛;前脚腕及前脚面银白色。头骨和牙齿均与普通田鼠(Microtus arvalis)相似,没有太大的不同。唯一实质性不同是染色体核型不同,蒙古田鼠2n=50,而普通田鼠2n=46。
形态
外形:体长98(72—115)mm,尾长37(24—48)mm,尾长占体长38%,稍超
过体长的1/3。后足长19(16—24)mm,蹠垫5个。耳长13(11—15)mm。在田鼠
属中,蒙古田鼠是体形较小的种类。
毛色:黑棕色田鼠,毛色与莫氏田鼠(M. maximowiczii)及东方田鼠(沼泽田鼠)(M. fortis)完全一样。头顶和背部黑棕色,体侧稍淡。腹毛灰白,稍有乳黄色泽。前脚腕及前脚面银白色;后脚面黑褐色,混杂有大量银白色的毛,脚掌灰白色,略带一些黄色泽。冬毛较浅,有的个别个体背毛淡栗棕色,腹毛灰白,没有淡黄色泽。尾二色明显,尾背面黑棕色,稍显灰色,尾底面白色,比腹毛淡。
头骨:比较单薄,棱角不明显。眶间宽较大,为3.6(3.3—4.0)mm。眶间嵴不明显,仅在老体出现。头颅圆突。腭骨后缘有典型骨桥,后侧窝浅。听泡中等大小,其后缘达不到枕踝,向两侧稍露出颅室侧面。顶间骨横宽纵短,但其前缘中央有尖突。颧弓并不太向外扩展,颧宽占颅全长53%,后头宽占颅全长43%。头骨总的轮廓短粗。
牙齿:第1上臼齿顶部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内、外侧各2个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3个突角。第2上臼齿顶部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封闭三角形,交错排列,外侧有2个,内侧有1个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2个突角。第3个上臼齿顶部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有2个,内侧有1个。最下端有一个口朝里的C字形齿环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4个突角(C字形齿环形成2个突角)。第1下臼齿最下端横齿环上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。最顶部齿环个体变异较大,有的此齿环外侧有1个齿环(见Tokuda,1941,61页图37),内侧有1个突角,上面有1个斜置的顶部,仍有1个极小的外突角。此臼齿外侧形成4个或5个突角,内侧形成5个突角。有的个体最顶部齿环没有外突角,内侧有突角,则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,内侧有5个突角。第2下臼齿后横齿环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2个,内侧2个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3个突角。第3下臼齿为3个摞列的横齿环,内、外侧均有突角。此臼齿内、外侧均形成3个突角。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外形:
头骨:
形态
外形:体长98(72—115)mm,尾长37(24—48)mm,尾长占体长38%,稍超
过体长的1/3。后足长19(16—24)mm,蹠垫5个。耳长13(11—15)mm。在田鼠
属中,蒙古田鼠是体形较小的种类。
毛色:黑棕色田鼠,毛色与莫氏田鼠(M. maximowiczii)及东方田鼠(沼泽田鼠)(M. fortis)完全一样。头顶和背部黑棕色,体侧稍淡。腹毛灰白,稍有乳黄色泽。前脚腕及前脚面银白色;后脚面黑褐色,混杂有大量银白色的毛,脚掌灰白色,略带一些黄色泽。冬毛较浅,有的个别个体背毛淡栗棕色,腹毛灰白,没有淡黄色泽。尾二色明显,尾背面黑棕色,稍显灰色,尾底面白色,比腹毛淡。
头骨:比较单薄,棱角不明显。眶间宽较大,为3.6(3.3—4.0)mm。眶间嵴不明显,仅在老体出现。头颅圆突。腭骨后缘有典型骨桥,后侧窝浅。听泡中等大小,其后缘达不到枕踝,向两侧稍露出颅室侧面。顶间骨横宽纵短,但其前缘中央有尖突。颧弓并不太向外扩展,颧宽占颅全长53%,后头宽占颅全长43%。头骨总的轮廓短粗。
牙齿:第1上臼齿顶部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内、外侧各2个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3个突角。第2上臼齿顶部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封闭三角形,交错排列,外侧有2个,内侧有1个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2个突角。第3个上臼齿顶部倒置三角形齿环下面有3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有2个,内侧有1个。最下端有一个口朝里的C字形齿环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4个突角(C字形齿环形成2个突角)。第1下臼齿最下端横齿环上面有5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。最顶部齿环个体变异较大,有的此齿环外侧有1个齿环(见Tokuda,1941,61页图37),内侧有1个突角,上面有1个斜置的顶部,仍有1个极小的外突角。此臼齿外侧形成4个或5个突角,内侧形成5个突角。有的个体最顶部齿环没有外突角,内侧有突角,则此臼齿外侧有3个突角,内侧有5个突角。第2下臼齿后横齿环上面有4个交错排列的封闭三角形,外侧2个,内侧2个。此臼齿外侧形成3个突角,内侧形成3个突角。第3下臼齿为3个摞列的横齿环,内、外侧均有突角。此臼齿内、外侧均形成3个突角。
量衡度(衡:g;量:mm)
外形:
项目 | 量度结果n=47 |
体重 | 31(16—46) |
体长 | 98(72—115) |
尾长 | 37(24—48) |
后足长 | 19(16—24) |
耳长 | 13(11—15) |
尾长/体长 | 38% |
头骨:
项目 | 量度结果n=17 |
颅全长 | 25.4(24.5—26.6) |
腭长 | 12.8(11.7—13.6) |
齿隙长 | 8.1(6.8—9.1) |
颧宽 | 13.5(12.1—14.3) |
眶间宽 | 3.6(3.3—4.0) |
后头宽 | 11.0(7.2—12.1) |
听泡长 | 8.0(6.9—9.1) |
上颊齿列长 | 6.2(5.7—7.0) |
下颊齿列长 | 6.1(5.6—6.7) |
颧宽/颅颧长 | 53% |
后头宽/颅颧长 | 43% |
生物学
栖息在林间草地低湿处。嗜食绿色食物。主要晨昏活动,动作迅速。每年5—10月繁殖,每年可产仔5窝左右,每窝产仔4—5只,最多可达10只。妊娠期约3周。
国内分布
内蒙古高原东北部。国外俄罗斯贝加尔湖以南地区。
标本采集地:黑龙江省嘉荫、抚远、密山、兴凯湖附近、呼玛(开库康、马伦、乌
苏里、呼玛),内蒙古一河、根河、图里河,克尔沁右翼前旗(乌兰浩特)。
标本采集地:黑龙江省嘉荫、抚远、密山、兴凯湖附近、呼玛(开库康、马伦、乌
苏里、呼玛),内蒙古一河、根河、图里河,克尔沁右翼前旗(乌兰浩特)。
经济意义
吃植物嫩芽和种子,在田间危害大豆和小麦。冬季啃咬树皮。对农、林均有一定危害,尤其是冬季对果园及苗圃的危害可造成明显的经济损失。它们是鼠疫和野兔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宿主动物。应该进行防治。
分类讨论
Radde(1862)、G. M. Allen(1924;1940)、Vinogradov等(1927)、Ellerman(1941)、Tokuda(1941)及 Corbet(1978)均主张 mongolicus 独立成种,理由是 mongolicus 第1下臼齿外侧有4个突角,而普通田鼠(Microuts arvalis)第一下臼齿根据 Corbet(1978)112页的检索表列出应有5个外突角。
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兽类研究组(1958)的校订,发现 mongolicus 第1下臼齿个体变异很大,不能独立成种,仅能作为普通田鼠的一个亚种。
本次校订发现不仅 mongolicus 第1下臼齿个体变异大,而且普通田鼠第1下臼齿外侧也有的个体有4个突角,如Miller (1912)专著中682页134图明显地画出普通田鼠第1下臼齿外侧就是有4个突角,十分清晰。本次又校订了产自新疆北部的普通田鼠(Microtus arvalis obscurus Eversmann,1841)7个头骨标本第1下臼齿外侧也是4个突角。这均说明 Corbet(1978)112页的检索表不能成立。因此,Ellerman等(1951)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兽类研究所(1958)均主张 mongolicus 作为 Microtus arvalis 的亚种。
仅凭外形和毛色是难将 mongolicus 独立成种,因此 mongolicus 的分类地位长期有争论。然而,通过染色体研究,问题迎刃而解。mongolicus 染色体核型 2n=50,而 M.arvalis 2n=46(Меüер等,1969;Ляпунова и Мирохонов,1969;Малыгин и Орлов,1974等)。mongolicus 可以独立成种。
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兽类研究组(1958)的校订,发现 mongolicus 第1下臼齿个体变异很大,不能独立成种,仅能作为普通田鼠的一个亚种。
本次校订发现不仅 mongolicus 第1下臼齿个体变异大,而且普通田鼠第1下臼齿外侧也有的个体有4个突角,如Miller (1912)专著中682页134图明显地画出普通田鼠第1下臼齿外侧就是有4个突角,十分清晰。本次又校订了产自新疆北部的普通田鼠(Microtus arvalis obscurus Eversmann,1841)7个头骨标本第1下臼齿外侧也是4个突角。这均说明 Corbet(1978)112页的检索表不能成立。因此,Ellerman等(1951)和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兽类研究所(1958)均主张 mongolicus 作为 Microtus arvalis 的亚种。
仅凭外形和毛色是难将 mongolicus 独立成种,因此 mongolicus 的分类地位长期有争论。然而,通过染色体研究,问题迎刃而解。mongolicus 染色体核型 2n=50,而 M.arvalis 2n=46(Меüер等,1969;Ляпунова и Мирохонов,1969;Малыгин и Орлов,1974等)。mongolicus 可以独立成种。